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切实推动党中央关于建设教育强国的重大决策部署在学生资助领域落实落地,全国学生资助管理中心开设“教育强国 资助行动”专栏,进一步凝聚思想共识,强化使命担当,创新工作思路。
本期转发江苏省学生资助管理中心主任殷雅竹、南京邮电大学学生工作处副处长段惠方的笔谈文章。一起来看——
一份份单价一分钱的爱心能量早餐、一笔笔高达20000元的校设奖学金、一堂堂满足精神文化需求的多元课程、一场场无人机驾驶资格专项培训……近日,江苏高校“花式”宠学生的资助育人经验登上了央视 《新闻直播间》节目,这是江苏近年来着力探索推动“保障+发展”双轮驱动打造资助育人新生态的缩影。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强国应当具有强大民生保障力,这要求我们不仅要保障每一个孩子都能接受教育,更要关注他们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江苏认真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面向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积极探索从保障型资助为主到保障型与发展型资助并重的转型之路,持续为新时代资助育人工作高质量发展积累“江苏经验”
新时代资助工作向“保障+育人”并重发展,首先需要推动资助政策格局从“助困为主,奖优、引导为辅”转变为“助困兜底,侧重奖优、引导、育人”,要解决好发展型资助是什么、做什么、谁来做、怎么做、如何评价等一系列问题。
2023年7月,江苏省教育厅等14部门共同研究出台《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发展型资助育人指导意见》,系统构建发展型资助体系。2024年,江苏省委省政府颁布《关于构建优质均衡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的实施方案》,从搭建发展平台、配备育人导师、实施预警监测等方面对学生资助工作做出顶层规划。江苏省教育厅还出台《关于进一步推进发展型资助育人工作的通知》等5个文件具体部署发展型资助育人的重点任务,形成了较为完善的发展型资助育人政策体系。
江苏开展受助学生发展大数据比对和实地调研,了解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在道德品行、身心健康、学业水平、综合素养等方面可能存在的困境,梳理形成家庭教育、身心发展、品德行为、学业修习、特殊教育、入学就业、素养提升等7类教育救助服务清单。建设发展型资助平台,推动教育救助工作脱虚向实,让学生像申请助学金一样申请教育救助服务,引导学校精准提供学业辅导、心理援助、技能培训、生涯规划等发展型资助。
为了突破发展型资助痛点难点,江苏围绕学生成长困境等方面设立10个资助专项课题,组织有实力、有情怀的高校和县(区)开展实践导向的系统科研。南京大学课题组进入专门学校实施干预,南京师范大学课题组深入数百个困难幼儿家庭指导、赴3个县(区)指导初中辍学边缘困境生生涯教育,省教科院试验推广困境生学业能力提升策略,常州市解决叠加心理困境学生相关治疗经费等……一项项发展型资助课题成果写在了江苏大地上、写入了困境学生的心田里。
物质保障是发展型资助的前提和基础,促进发展是保障型资助的目标和进阶。2023年,全省投入资助资助106.7亿元,帮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107.8万人,基本实现不让一人因贫失学。针对单一资助标准难以适应不同区域的情况,江苏积极推动苏南经济发达地区、各地主城区、城市优质学校等探索建立更加符合当地教育支出实际状况的资助标准。南京、无锡、常州、镇江等地在部分学段建立与当地教育收费标准相关联的动态资助标准,盐城市实行“小难微助、大难重助、急难即助”政策,全省已有90多个地区根据经济发展水平在省级资助政策基础上完善当地资助政策超过350项。
针对孤困学生面临的特殊困难,教育部门联合慈善总会募集资金,在全省开展孤困学生结对关爱行动。教育厅领导率先垂范,与苏北孤困学生较多的地区和学校开展结对帮扶。淮安市将孤困儿童安置在有寄宿条件的学校,并配备育人导师,为每一名孤儿免食宿费并提供6倍生均公用经费;连云港市赣榆区建立青少年发展支持中心,为孤困儿童营造类家庭环境,开设兴趣课程,组织研学实践活动;江苏大学实施“给我一个家”项目,组织离退休教师与孤儿学生结成对子,用“家”的力量温暖、感染、教育他们。
江苏持续开展“苏乡永助”资助育人主题活动,通过优秀案例征集、推荐“江苏学生资助宣传大使”等,自下而上激发各地各校智慧,形成丰富多彩的育人实践样态。南京航空航天大学首创无人机驾驶资格培训项目,打造“资助+学科+实践”发展型资助育人模式,已成功培训40人,其中34人获国家民航总局颁发的无人机驾照。苏州大学制定实施本科生成长陪伴计划,通过实施导师制、小班化、个性化教学,为学生提供全方位、多层次的成长支持。江苏警官学院打造“一一警次方”资助育人模式,确保保障型资助“一”个不落、发展型资助“一”键联动。为解决困境学生的就业难题,省资助中心举办4场“苏乡永助”国家助学贷款大学生专场招聘会,400余家单位吸引近1.3万名学生应聘,签署就业协议4000余份。
一手用心托底,保障型资助的服务网越织越密;一手用力托举,发展型资助的育人路越走越宽。江苏在学生资助工作转型之路上的探索仍在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