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校智能制造专业无缝对接县域产业发展
在盱眙精益模具有限公司加工中心,00后徐马飞正从事相关编程工作。中考结束后,他抱着“学一门过硬技术”的愿望来到我校;刚毕业,他就被用人单位高薪聘用。
“教师工匠手把手地指导,让我掌握了扎实的本领,对现在的工作有很大帮助!”在徐马飞看来,自己是学校智能制造人才培养模式的受益者。
作为淮安市高端装备制造产教联合体的一员,近年来,我院紧紧围绕智能制造地方主导产业发展课题,不断深化产教融合,创新校企合作,改变传统的实践教学模式,积极探索“打造数字工坊、培育未来工匠”智能制造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实践,推动技术、人才、资源、文化融合,实现校企协同育人。
走进学校数字化实训车间,实训室内的各项设备和系统不仅支持日常的教学实训活动,还为学生们提供了广阔的科研空间。学生们可以在这里探索智能制造的新技术、新应用,参与科研项目,将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紧密结合,逐步成长为具备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未来工匠。
如何破解实训资源不足的问题?党委委员林新农介绍,学校深化“三融合”校企合作模式,通过机制融合、人力融合、资源融合,打造集真实生产、实践教学、技术服务、人才培养、文化融合“五位一体”的智能制造数字工坊,作为连接学校与企业的桥梁。学校也与多家企业建立深度合作关系,以共建、共享、共赢为路径,引进智能制造生产线,进行真实生产,以智改数转为牵引,打造基于真实生产实践教学的数字工坊,为学生提供了更丰富的实训资源。
在学校的荣誉墙上,高级教师张红霞获得的技能奖项十分醒目。从盱眙技师学院毕业后,又被学校引进为机电系专业教师。“我希望帮助学生们用技能创造价值。”张红霞说。
张红霞所在的机电系还有多名从地方企业引进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学校智能制造专业长久发展的关键之一,在于企业人才优势的注入。”林新农介绍,学校积极集聚校企人才资源,提升育人水平。据了解,盱眙技师学院将继续加大产教融合建设力度,下一步将在推动淮安市高端装备制造产教联合体建设方面继续发挥积极作用。(邵逸凡)